荣木·其四
陶渊明〔魏晋〕
先师遗训,余岂之坠!
四十无闻,斯不足畏。
脂我名车,策我名骥。
千里虽遥,孰敢不至!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先师孔子留遗训,铭刻在心未抛弃。
我今四十无功名,振作精神不足惧。
名车名骥皆已备,扬鞭策马疾驰去。
千里路途虽遥远,怎敢畏难而不至!
注释
先师:指孔子。
遗训:留下的教导。
之坠:动宾倒装,即“坠之”。坠,跌落,即抛弃。
闻:闻达,有所成就而名声在外。
斯:这。
畏:害怕,恐惧。
脂:油,这里用作动词,以油脂润滑车轴。
名车:以车比喻功名,是说准备驾驭车去建立功名。
策:鞭,这里用作动词,以鞭赶马。
名骥:名马,与“名车”同义。
创作背景
《荣木》诗大概作于东晋安帝元兴三年(404)六月,当时陶渊明四十岁,已经辞官,躬耕于南亩,但仕进之心并未完全泯灭。元兴二年(403)十二月,桓玄在建康(今南京)篡东晋帝位,迁晋安帝于浔阳(今江西九江西南)。元兴三年二、三月,刘裕起兵勤王,收取京口(今镇江)、广陵(今扬州),进一步攻占建康(今南京)。桓玄逃经浔阳,挟晋帝走江陵(在今湖北)。这一时期,陶渊明闲居于柴桑(浔阳县治)上京里老家。此诗为其中第四章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孟二冬·陶渊明集译注[M]·北京:中华书局,2019
2、
郭维森 包景诚·陶渊明集全译[M]·贵阳:贵州人民出版社,1992
赏析
此诗可以见出作者内心郁勃着昂扬的进取之心、功业之志。“四十无闻,斯不足畏”,这句话活脱了陶渊明另一面孔,它与后人心目中那位吟唱着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隐者形象,相距实在太远。人们以往对陶渊明的印象只是其中年思想成熟以后的形象,是陶渊明丰富人格之一角。以“一斑”而概其“全豹”有时会出现以偏概全的弊病。陶渊明早期功业之心,主要是传统文化的熏陶、影响使然。
对于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,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是他们最大的梦想。在“学而优则仕”的时代,谁也难以天生就超越历史的局限而对功业荣名不屑一顾,视如粪土。人生短暂,只有为功名而奋斗才有意义。陶渊明没有忘记儒家先师孔子
陶渊明
陶渊明(约365~427年),名潜,字元亮,别号五柳先生,私谥靖节,世称靖节先生,一说寻阳郡柴桑县(今江西九江)人,另一说江西宜丰人,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杰出的诗人、辞赋家、散文家。被誉为“隐逸诗人之宗”“田园诗派之鼻祖”。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。曾任江州祭酒、建威参军、镇军参军、彭泽县令等职,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,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,从此归隐田园。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,被称为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”,有《陶渊明集》。 137篇诗文 1327条名句
种瓜篇
曹叡〔魏晋〕
种瓜东井上,冉冉自踰垣。
与君新为婚,瓜葛相结连。
寄托不肖躯,有如倚太山。
菟丝无根株,蔓延自登缘。
萍藻托清流,常恐身不全。
被蒙丘山惠,贱妾执拳拳。
天日照知之,想君亦俱然。
折杨柳行
曹丕〔魏晋〕
西山一何高,高高殊无极。
上有两仙僮,不饮亦不食。
与我一丸药,光耀有五色。
服药四五日,身体生羽翼。
轻举乘浮云,倐忽行万亿。
流览观四海,茫茫非所识。
彭祖称七百,悠悠安可原。
老聃适西戎,于今竟不还。
王乔假虚辞,赤松垂空言。
达人识真伪,愚夫好妄传。
追念往古事,愦愦千万端。
百家多迂怪,圣道我所观。
曹冲称象
《三国志》〔魏晋〕
邓哀王冲字仓舒,少聪察岐嶷,生五六岁,智意所及,有若成人之智。时孙权曾致巨象,太祖欲知其斤重,访之群下,咸莫能出其理。冲曰:“置象大船之上,而刻其水痕所至,称物以载之,则校可知矣。”太祖悦,即施行焉。